您的位置 首页 农业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极端气候频发,农业该怎么办?

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半个世纪未遇的高温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使得依然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的风险增多。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问题?…

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半个世纪未遇的高温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使得依然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的风险增多。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问题?4月20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举行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他表示,“在未来,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其中,农业展望和预警,是提前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渐成熟,对未来农业预警、分析、制定应对措施等,都有重要的帮助,应积极利用技术成果,规避风险保障粮食生产。”

许世卫: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执行主席、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受访者供图

一次成功的预警,可能挽回巨大的损失

新京报:过去常说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在今天,农业科技发展已经非常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否有所改善?

许世卫: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确实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比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了10亿亩,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效也比较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22年已经达到了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还有很多方面,成绩也都不错。但即便如此,我们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是不足,特别是应对重大灾害时,我们只能减灾,没有能力完全避免灾害。2022年夏天,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和干旱,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中下游,12个省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尤其是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发生在生产关键时期,当时南方许多地方的水稻正在抽穗扬花时节,此时水稻对温度非常敏感,持续高温干旱,还是给一些地方的水稻带来不少影响。这样的例子,近年来还有不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是一直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新京报:面对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现象,我们有什么预防的方法和途径吗?

许世卫:农业展望其实就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农业展望不仅是展望未来的市场变化,也有预警、监测等功能,为农业生产的政策制定、风险预防和应对提供支持。如果我们可以成功地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尽早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影响。尽管这很难,但依然要做,哪怕成功一次,在灾害影响的范围内,挽回的损失都将会是巨大的,可能不是1%、2%,而是10%甚至更多。

两亿多条气象信息助力农业预警

新京报:从2014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报告是否会考虑极端气候这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许世卫:今年的农业展望大会主题,就是“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保供强农促增收”,其中自然也包括应对自然灾害这种农业生产中重要风险的内容。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分析预警时,使用了两亿多条气象信息,用了近70年的数据,建立了基于气象数据的产量预测模型,来寻找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一些规律,帮助我们做出一些判断。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进行分析和预警吗?

许世卫:从长期看,技术进步的水平是渐进的,但为什么产量有高有低,这可能就是气象因素。应用气象数据,就能建立起一个模型,进而进行分析和预警。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气象数据的获取方面,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一方面,自1952以来,我国气象数据一直都是比较齐全的,也都有保存。另一方面,我国的气象监测水平和规模也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有2000多个气象监测点,常年监测各地的气象数据。其中和农业相关的,如温度、降雨量、光照时间等,都可以持续监测,且有历史数据。70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数据,尽管气候的变化在加剧,但具体到一个地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从70年的数据中去分析,不断接近那个可能找到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一些预警,尽管受限于技术水平,我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气象变化,但仍要不断努力,哪怕在许多次中成功一次,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多种风险影响农业,预警应成农业标配

新京报:除了自然灾害方面的风险外,未来的农业生产,还面临哪些风险?

许世卫:两个重要的风险值得注意。一个是市场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自然灾害的风险更大。农业是高投入、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农民投入了种子、肥料、药品、机械、人力等种种成本,管理得当,产量也好,但产出后,价格不行,甚至销售困难,这对农业的伤害非常大。第二个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进口的农产品数量巨大,2022年,全年农产品进口量达到了1.47亿吨,所以利用好国际市场,对保障14亿人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必不可少的选项。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大。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可能很难顺畅地利用全球市场来保障我们的粮食供给。

新京报: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和防范这些风险?

许世卫:其实今年的农业展望大会上,多位专家都表示,要把农业展望、监测和预警服务工具,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标配。这其实也是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和格局之下,更应该如此。如果中国的现代化农业,没有有效的手段去提前预警和防范各种风险,并及时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对政策和措施,那么这样的农业就是脆弱的。

吸收技术成果,为小农户提供更多服务

新京报:从10年前发布第一个农业展望报告,到今天,农业展望、监测和预警,有怎样的变化?

许世卫:我们的技术水平、手段都在不断地进步。农业是注重科技应用的领域,农业展望和预警同样如此。具体来说,对极端天气这样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同样的数据,过去我们更多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但现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快速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应运,不断地改变世界。农业展望中,也在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成果。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我们可以更好、更快地做出分析和预警,并第一时间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举例来说,一个在河北种小麦的种植户,通过人工智能产品,问小麦需要怎么管理,它就会根据当前气象、生长阶段、作物特性等诸多数据,立刻给出一个详细的管理方案。

新京报: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新技术是否会让农业展望、预警更加准确?

许世卫: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产量一直在提升,农业生产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以前的南粮北运,已经逐渐转为北粮南运。这些变化背后的因素很多,气候变化是其中之一。但目前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预警,技术水平还远远不够。总体而言,我们仍然处在不断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在生产中,仍在想办法更好地和自然资源匹配起来。当然,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技术水平更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更好地去判断和分析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和气候,去为我们的农业生产服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崔玉华

账户发布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网络整合!内容仅代表提供方的观点,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看法,与本人立场无关,相关责任提供方自负。如有侵权联系站内删除!

为您推荐

蚂蝗吃什么为主,习性解析

蚂蝗,也被称为水蛭,属于杂食性动物,其食性相当广泛。 在自然环境中,蚂蝗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昆虫以及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为...

田间地头看春耕 | “甩手掌柜”助春耕

最是一年春好处,策马奋进正当时。连日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棚掌柜”代理商们忙个不停,前往农户的温室大棚里完成一批一又批“...

聚焦2024年全国两会: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确定依据是什么?

当前,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逐渐展开。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粮食...

“我们粮食产量真实可靠、完全可信”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涨了21%,但是我们国...

新疆粮食大幅增产,成中国重要粮仓

岁末年初,天山南北到处一派粮食丰收景象。据统计部门实测计算,继2022年新疆粮食大幅增产后,2023年新疆粮食再获丰产,...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