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收冬藏的时节,农产品再次迎来了丰收的喜悦。然而,丰收的背后,如何将农产品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销售成为了从优势产业到富民产业、从丰收到增收的关键变量。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然而,农产品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农民的增收。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易腐烂等特点,如果不提前规划销路,很容易在收获时节被市场压价。因此,我们需要以大农业观来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不仅要关注产前的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和农业技术,还要重视产后的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和营销。
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营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并不缺少优质农产品,而是缺少发现好产品的机会。农产品营销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被看见、卖个好价钱。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搭建高效的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农产品“走出来”和外地采购商“走进来”。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通过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采购商和消费者的关注。
市场方面,则需要创新销售模式,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直播带货、农文旅产业融合等创新做法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互联网的“爆点”往往是随机的,如何合理引导流量到本地“土特产”上,并实现农产品营销的“长红”,是各地需要学习研究的新课题。
更为关键的是,农产品卖了好价钱,还得实打实装进农民的腰包里。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营销带来的产业增值收益。农户可以通过合作社、联合社等方式抱团取暖,更好地产生集聚效应,在销售时有效把握议价权。
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们看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的希望。通过创新举办全国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大湾区推介周暨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成立活动、采购商专场活动等,我们期待能为农产品销售注入新的活力,让农民多得实惠。
总之,农产品营销是实现从丰收到增收的关键一跃。只有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被看见、卖个好价钱,让农民在丰收的喜悦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收入。